《乐器》报道,报道了广州钢琴考级部门太多、考级普遍演变成一种形式学生弹琴表现力很差,甚至不识曲谱等种种乱象。报道刊登后,大家强烈反响。经常不断有读者追问,怎么会有这么多考级机构,难道大家都看上钢琴考级这块“蛋糕”,背后的利益链条如何运作?在专业人士看来钢琴考级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无独有偶,钢琴考级乱象在厦门,福建地区存在。在和厦门大学一位知名钢琴教育家闲聊时,讲述了钢琴考级后面隐藏着的那些不为家长了解的事情

 

 【变 

与考官事先谈好通过率,考官放低考试标准,保证让更多考生过关

        现在的钢琴考级,已经不是传统真正意义上的考级了。我只能这么说这些机构设立考级的初衷是很好的,开始也是严格,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钢琴热。但现在情况是考级机构越来越多,考官质量却在下降。考级的功能和评委使命,跟以前很不一样,已经变了质。早几年,我还担任过考级的考官,但现在已经不去了。首先,考生很多,考官从早听到晚,坐着看,听考生在台上弹奏曲子,一天下来是很累。更主要的是,组织考级的琴行和考级机构要求考官放低标准,要保证让更多的考生过关,怕把得紧了下次报名的人就少。让考生家长提高满意度,把一份不真实的成绩交给家长,钢琴老师与考官是早就沟通过了,如果通过率低,钢琴老师也很没有面子 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考官之间也形成了默契,弹得不怎么样的考生也很容易过关。就我了解的几场考试,10考生中真的能过八九个。不仅考试标准难度下降,钢琴考级所选的曲目也不规范。许多考级,在一到两个月的准备中要求学生会弹那么三四首曲目,他们可能压根儿也没有弹过其它曲子。还有些通过10级的孩子,连能力都不行,这一点都不夸张。有的钢琴学生找我拜师,说自己已经过了8级、9级,我就让他弹奏一下实在不敢恭维。钢琴考级不规范的地方太多了。说难听点,就算是假证书,也很难查出来,就算可查,也是混乱一片。现在我教的学生中,有几个年纪比较小,我坚持不让他们去考,没有意思。

 

 【分蛋糕

“考级成本最多只占考级报名收入一半,其余都是利”

        

        这么多组织抢着办钢琴考级,经济利益是挂钩的总的来说,现在的钢琴考级演变成一门“生意”。就拿厦门本地说,每年几千参加考级,一年两次,报名费每人一两百元加上考级教材等,这样一来考级市场就有百万元的“生意”。举例一下:上海地区的琴童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比我们厦门还要多出很多,上海的钢琴考级主要有两种,上海音协与上海音乐学院的考级大约各占一半的市场份额外地市场就更大了。比如说,上海市音协在外省市举办一次钢琴考级,可从每位琴童身上分得40元纯利润,它只需要出具一张证书。另外,上海音协还会派一位老师到当地,每天费用600元也由当地考级机构负虽然如此,考级机构的利润依旧很大。据我所知,举办一考级,成本最多只占到收入的一半,其余都是纯利。考级的成本主要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给评委的费用和场租费,这一块比较清晰;另外一大块成本要分给当地的一些推荐考生的琴行或培训机构,关于这一部分成本,外界可能了解得比较少;此外,考级还需要当地的主管部门所发的通行证,各地情况不同,有文化厅局、音协、群艺馆,一个考级可能会有很多部门管,这些部门也要分走一定比例的成本。其他还有一些,就不一一提了。为什么现在的考级这么混乱、考级机构这么繁琐,就因为这里头牵涉到的是利益问题。现在大家都把经济利益看得很重,有些地方就失控了。社会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出发点非常好,执行方面出问题,到最后,经济利益挂在第一位。中国的琴童队伍实在庞大,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一开始就是冲着考级,授课老师收了学费,要保证考生顺利考过,只好应试教育。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考级市场就容易浑水摸鱼。钢琴是考级报名数最多的一种乐器,其它的乐器考级,相信也大抵如此。

  

制度 

 建立统一、综合、权威的钢琴考级制度” 

        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中国的这些钢琴考级,国际上其实是不认的。这样的乐器考级,更像是给家长的心理安慰。其实,考级要规范起来也简单,国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比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制度就很完整,曲目量很大,琴谱我都看过,音乐性很强,还包括乐理、音乐作品分析等全方位考核,质量很高,很多国家都承认。在香港,据说每年有8万多人报考。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高也只有8级,但能考到8级的很少。只要考过8级,也就意味着考生有资格当钢琴老师了。我觉现在已经到了提高乐器考级含金量的时候了。比如,们能不能组织专门的国家机构,打造一个非常规范、综合、权威的钢琴考级。考官要严格把关,考一级有一级的水平,读谱、节奏感都能跟上,这样考出来才有价值,也能保证证书拿到手是有权威性的。另外,有了一个统一的考级制度,下面也不会互相抢 生意,小孩也得救了,不是为了考级而考级。